2006年8月19日,一艘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驶出的巴拿马籍货轮“probo koala”号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十余处地点非法倾倒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这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希腊货轮为一家荷兰公司所租,用来运送石油工业垃圾。货轮在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等一些西非国家遭拒绝后,最终“落脚”阿比让。当天夜里,货轮通过科特迪瓦代理公司,在阿比让市多处地方倾倒了这些毒垃圾。
到9月初,进一步腐蚀变质的毒垃圾导致整个城市弥漫着毒气和恶臭。位于阿比让市中心的普拉托区,虽然离垃圾排放地点较远,但在寓所内就能闻到类似臭鸡蛋的刺鼻气味。由于垃圾废液里含有硫化氢,当地许多居民都出现了恶心、胸痛、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包括中国大使在内的多名中国使馆人员也出现了中毒反应。科卫生与公共健康部门统计表明,这起事件造成10人死亡,超过10万人次因呼吸障碍或其他不良反应到医院就诊,超过5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并让阿比让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相关药品供不应求。
此次污染事件也引发了人们的街头抗议,阿比让市阿博博和科科迪两个受污染最严重的区发生了民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行动迟缓。迫于压力,总理班尼领导的过渡政府于9月6日集体辞职。此后,阿比让地区行政长官、港务和海关部门负责人均被停职。科司法部门还拘捕了涉嫌在污染事件中负有重大责任的8人。9月16日,科特迪瓦成立了新的过渡政府,保留了前政府的大部分成员,但撤换了运输部长和环境部长。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科特迪瓦当局成立了一个由各部门联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处理毒垃圾污染事件,并开放多处医疗中心,免费为市民提供治疗,同时采取措施隔离污染区,保护饮用水源。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驻科特迪瓦代表处称,有毒垃圾已经污染了阿比让泻湖、近海和市区的一些农田、菜地,食物链有可能受到威胁。为此,科政府宣布阿比让泻湖区禁止捕鱼,销毁污染区出产的农产品,同时关闭了污染区附近的屠宰场,并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
事件发生后,法国和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抵达阿比让,协助科方处理毒垃圾。法国政府承诺由专门负责处理有毒垃圾的工厂对这批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有关专家指出,虽然垃圾中的某些有毒物质会很快挥发掉,但要彻底清理当地受污染的土壤仍需要很长时间。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处理毒垃圾的技术、设备,而本身也缺乏对这种垃圾危险性的充分认识,对其疏于管理,往往造成毒垃圾进口不久,当地即爆发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随着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处置费用越来越高,其危险废物非法越境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携带毒垃圾来科特迪瓦的荷兰托克公司虽然提前向科方通报了垃圾的剧毒性,但并没有遵守《巴塞尔公约》关于处理危险垃圾的相关规定,同时忽视了科特迪瓦在处理这些垃圾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巴塞尔公约是控制危险废物非法越境转移的最重要的全球性环境条约。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对中国加强危险废物进口环境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