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是世界大气污染的一个著名公害事件。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岸,是伊势湾的一个小城市,原有人口仅25万,主要从事纺织和陶瓷业,曾因每隔4天有一次集市而得名。四日市曾因临河近海、交通便利,又因是京滨工业区的门户,而被日本垄断财阀们看成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
1955年开始,那里出现了利用战前盐滨地区旧海军燃料厂旧址建成的第一座炼油厂,由此奠定了其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到1958年以后,这个所谓的“石油联合企业之城”成了日本石油工业1/4的重要临海工业区。市内工业主体部分是盐滨地区和午起地区的联合企业。午起地区是在四日市北部填海造地形成的工业区,建有电厂和午起联合企业。在这三大石油联合企业周围,又挤满了三菱油化等10多个大厂和100多中小企业。石油工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就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
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工厂每年排出的粉尘、二氧化硫总量达到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人体允许限度的五六倍,整座城市终年烟雾弥漫。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烟雾中飘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铝、锰、钴等重金属粉尘。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那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因此,人民迫使市府当局组成调查团,调查污染受害情况,并建立了公害对策室。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烟雾,吸入肺中能导致癌症和逐步削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形成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肺气肿等许多呼吸道疾病,这些病也被统称为“四日市哮喘”病。据四日市医师会调查资料证明,患支气管哮喘的人数在严重污染的盐滨地区比非污染的对照区约高2-3倍。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四日市哮喘”病也蔓延至全国,千叶、川崎、横滨、大阪、尼崎等地都随之迅速扩展。据1972年3月统计,日本城市居民中因大气污染生病接受政府救济者高达6376人,其中主要受害者是儿童和老人。据1971年统计,患者中4岁以下的占1/3,9岁以下的占1/2;因病死亡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80%。而到1979年10月底时,仅四日市确认的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就高达77.5491万人。
大气污染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日本之前的首相田中角荣曾在他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一书中惊呼,“再过几年东京的樱花也许看不到了”,“呼吸道疾病已是不可避免,不久还将导致死亡率上升的恶果”。这种在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以牺牲民众健康所付出的代价,足以给所有后来者警示。